色”目前已经上升到房地产行业**具时代性的标志。当外界的竞争环境急剧变化,可持续的品牌塑造和市场发展成为开发企业必然的选择。从概念倡导到落地实践,绿色建筑已经在我国走过了8个年头,建筑面积达到1.6亿平方米,目前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不断规模化的增长背后暴露问题较多,以致维持“绿色”初衷难度增大。
从设计标识到运营标识之间的距离多远
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出台,绿色建筑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能够**大限度地节约各方面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这也是人们对于绿色建筑**初的期待,为了引导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以标准评价手段确定行业**效果明显。
目前绿色建筑领域执行**多的是住建部“三星”建筑能效测评体系。根据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主要有“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相比较“设计标识”,“运营标识”的审核要求更严格,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评出绿色建筑标示项目1446个,获得“运行标识”认证的项目不超过20个,对比中重“量”轻“质”成为行开发遍问题。
“伪绿色建筑”背后经济与管理因素
企业是否选择投资绿建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是**为重要的内驱动力。近日,北京市首次对取得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公共建筑项目和住宅建筑项目发放财政奖励资金,总额达1585.7万元。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政府的态度也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压力较大的城市。经济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因素的驱动下,很多开发企业为了能够争取更高的评价等级,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过分强调设计环节,甚至将绿色施工看成重要评价标准,增加了一些没有必要的项目或者手段,在实际运营使用过程中几乎不再使用,**“充分”的理由是运营成本过高,物业作为管理方对此表示相当无辜。
建设和管理者在绿色建筑后期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后相互推卸责任,即便是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但是从经济核算的角度考虑,绿色措施运行的成本高于传统建筑,在低物业收益的条件下,很多物业管理结构其实将绿色建筑看成是负担,绿色建筑的相关设施和技术经常遭到停用。
运营标识并不是终极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在积极的推进运营标识评价体系建设,相比较设计标识获得过程难度较大,但是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内能耗计算复杂而且难以明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一年之后,整个检测和判断过程等比较繁琐,需要多家第三方机构支持,因此,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的“运行标识”能否从根本上破解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所面临的尴尬局面也不能一以概之。
“对建筑进行绿色认证的过程中把各项指标量化,就像美国早期工业产品,一张狗粮的照片,旁边清清楚楚写着含多少卡路里,多少脂肪,多少钙,多少微量元素。”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专家刘飞建议,同时他还提醒:认证需要加强监测监管,利用控制手段构筑诚信体制。
运营标识如果说是目前绿色建筑**好的状态肯定,那么相关配套的评价体系建设、管理过程问题解决等等都成为关键性因素。2015年绿建大会上同济大学程大章提出四个方面建议:**,明确绿色建筑管理者的责任与地位。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之后,物业管理机构应得到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同时政府**好能够颁发相关的物业管理企业证书。其次,绿色建筑运行的增量成本应有所补偿。对于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建筑物,可按照星级适当的增加物业管理费用,以弥补其运行的增量成本,机制上让物业管理企业得到合理回报。第三,成本考量贯穿始终。不能不计成本的构建绿色亮点工程,在生命周期内,尽可能降低生命周期成本。第四,以真实的数据不断完善绿色建筑运营。建立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依据真实准确的数据,持续运营绿色建筑。
四川省信一环保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成都武侯区燃灯寺路40号 技术支持:成都九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