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来就得取个名字,是为命名。名字虽是一个符号,却是关系一辈子的事。身在陶瓷行业,感受**深的也莫过于陶瓷品牌的命名了。面对琳琅满目、良莠不齐的品名,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就现有的建筑陶瓷品牌来说,实际上名字就那么两类:一为中式,一为欧化。但是这两类里又可进行细分。中式的可分为原创和移植的。原创的代表有东鹏、鹰牌、新中源、新明珠等,移植的代表有奥康等;而欧化的大概也可分为原创和移植的,原创的如欧美、萨米特、格莱斯等,移植的有罗马、皇马、玛拉兹、诺贝尔、马可波罗等为代表。当然,上述的划分还不够细分,欧化的"移植"那部分,也还可以地名类、人名类等划分。讨论这些名字如何划分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对于陶瓷品牌的命名倒有些话说。
上月底,佛山一家陶瓷企业因其名字与法国**服装品牌同名而成被告,被判赔50万元人民币这一事件,或多或少会引起陶瓷企业的警惕,有多大的影响,也许还要等到"傍名"一案的终审才知晓。但是,这种"傍名"的现象必须得以终止,而已"傍名"的企业大概需要准备相关的资料应对可能到来的诉讼。
一家企业命名,一旦确定就跟定终身,除非在标志上有所改动,名字是很少改动的。正因为这样,命名是一项颇费思量的事情。但是,在陶瓷界那么多的名字中,除行业人士熟知外,真正能让大众知晓的名字却少之又少。综观陶瓷品名,大概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创意。在整个陶瓷行业,有上千的品牌名。在如此浩瀚的品名中,必须有着出色的创意,否则很难出位,更甭谈让人熟知了。但是,整个行业里头,没有什么创意的名字占了大部分,许多企业的名字都似乎随性而为。放在一起,好像都差不多,很难让人眼前一亮,能记住它,多半是因为广告做多了,在眼前晃多了才记住的。可是,总觉不出它有何创意。
二是缺乏内涵。对于这一点,许多人也许都会反驳,说自己的企业是如何的有内涵,有多么深层次的含义。对于品牌名,笔者无意去了解每一个品牌所诞生的背景、由来,名字是如何起的。但是,想想其它行业的名字,对比一下我们的建陶行业,大概可以略知一二了。典型的如"奔驰"、"宝马"、"悍马"等汽车品牌,从名字人们就可以得知其包含着"速度"、"稳定舒适"、"越野乐趣"等的内涵。相较而言,随便哪一个建陶品牌,都难以有那种看名字就能让人一眼即知其所表示的内涵的。而这一点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一眼即知企业所表达的内涵,企业至少成功了一半。因为利用**少的资讯了解企业的诉求,正是消费者**苛求的。
三是不易记诵。建陶品牌的名字也像人名一样,是用来让人叫的。那么,拗口的名字必然是容易让消费者遗忘的。当然,每一个企业在命名时会特别注重这一问题,因此出现不易记诵的情况相对较少,但是,部分企业在命名时却忽略了它,造成名字很拗口。而这一点上,表现**为突出的是,一些企业在命欧化的名时,为了显示自己是欧化的品名,在找到中文意思很好的单词,翻译时多采取音译的方法,因而显得很生硬、拗口。不易记诵的情况还表现为名字过于繁杂,字数多或生僻字等。实际上,大概谁都明白名字应该简单、朗朗上口这个道理,但在执行时却不自觉地就偏离了轨道。
四是与行业脱轨。这个问题应该说比较严重,也应该说是比较普遍性的。像"高露洁"、"舒肤佳"、"飘柔"这些品名,几乎能让人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什么用途的。但是,对建陶行业来说,却还没有哪个品名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有些品牌名过于离谱,甚至不知所云,很值得反思。比如,谁有深厚的洞察力能从"欧盟"类似的品名知道它是做瓷砖的呢?
就建陶品牌的名字而言,还不止上述的问题。上面述及的几个问题,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一环扣一环,只有每一个问题都考虑到,才能命出好的名字来。一个好名字可能就是好效益的开始,当然还需企业主有做企业的构想,靠玩噱头只能是一时风光,是不能出什么好产品的,也就不见得会取得好效益的。希望随着行业的发展,品牌命名能够遂人心愿,更上一层楼。
信息来源:中国陶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