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

企业商铺

佛山嘉特耐陶瓷

主营产品:仿石; 仿布; 仿木; 仿皮; 仿岩

新闻动态

提刀剁脚 佛山建筑陶瓷产业转型与升级

发布日期:2011-01-27 09:31:53 1043

2010年**后一天,《每日经济新闻》以《佛山陶瓷企业3年八成外迁 引转嫁污染争议》为题报道了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升级。但是,佛山还是陶瓷之都吗?陶瓷企业搬迁之后的佛山如何发展?珠三角如此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到底会为当地经济带来什么?在佛山陶瓷企业外迁的趋势之下,珠三角产业转型会有怎样的启发意义?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于新年之初,深入佛山当地,从中国建陶**镇开始,逐一厘清一座城市的产业诞生、发展、转移的路径。目的是为珠三角这样一个庞大的制造基地,在新的“十二五”规划即将践行之际,提供些许启发思考之资。

  “十几年的工厂十几天就拆完了。”1月8日,摩的司机老梁说,他是看着大路两旁的陶瓷厂房一栋接着一栋倒下的。

  老梁所在的佛山市南庄镇,在2002年的时候有了自己另外一个称号——中国建陶**镇。从1987年南庄镇引进**条墙地砖生产线开始,陶瓷产业在当地如雨后春笋般蔓延。20年后,在环境保护的压力下,形势逆转。2007年,佛山掀起产业转移升级风暴,南庄亦开始铁腕整治陶瓷产业。3年后,南庄的75家陶瓷企业**终留下了13家。

  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没有大起大落,南庄在产业转移升级中取得的成果令其迅速成为一个焦点。赞誉纷至沓来,不过,由此带来的“空心化”忧虑不曾间断,只转移没升级的争论亦未曾停歇。人们在思考,有陶而不为了,南庄究竟该怎么走?

  建陶**镇“生死劫”

  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南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直扮演着南国鱼桑小镇的角色。这里四面环水,河网交错,“桑基鱼塘”曾经是这里典型的风貌,也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方式。

  1987年的一天,南庄镇的两个干部来到了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找到了一位懂陶瓷的教师。从此,南庄的命运发生重大转变。

  “一天下午,有两位南庄的乡长到华南工学院来找到我,说我会做陶瓷,希望帮乡里设计一个陶瓷厂。我去了,是乘渡船过去的。就这样靠乡里筹的几百万元,请了河对面石湾厂里的‘星期六工程师’,买了刚国产的窑炉装备。我从中伦公司拿进口指标买了两台1200吨意大利压机,**条现代化的砖生产线在南庄东村总算是建造投产成功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

  改革开放的号角以及这里丰富的沙土使得南庄的陶瓷企业很快遍地开花。

  “1995年时我们一个镇的产值已经达到国内整个行业的1/5,村村都有陶瓷企业。”南庄镇宣教文体局任国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这个说法稍有不同的另一个版本是,南庄镇当时的产量占全国的1/4、全世界的1/8。

  老梁向记者回忆道,**景气的时候,工资加分红,村民的年均收入可以达到三四万,是周边村镇的几倍。数据显示,2001年,南庄镇的经济实力在全省1500多个乡镇中位列第七。

  南庄从默默无闻的一个小镇迅速发展起来了,而付出的直接代价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当地村民回忆说,前几年南庄的粉尘污染很大,走在马路上,不一会儿脸就变黑了。人们都不敢把衣服晾在室外。有些植物甚至只开花不结果。

  “因为环境太差了,企业老板都不住在南庄。”任国升说。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当周围的房价都嗖嗖往上蹿的时候,南庄的房价却像只蜗牛。而南庄进一步招商引资的计划也频频受挫。有好几家意欲入驻南庄的企业终因环境质量太差而舍弃,这其中包括通讯巨头爱立信。

  虽然有着漂亮的GDP数据,但是这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严重透支了南庄的未来。无法引入更多投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停滞不前,南庄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不调整产业结构,不进行转型升级,南庄没有未来。”南庄镇党委书记张辉明说。

  3年关迁五分之四陶瓷企业

  枯黄的杂草在风中摇摆,凸凹不平的荒地上四处可见废弃的陶瓷残片。1月8日,记者在南庄镇罗南村一处已经拆迁的陶瓷厂旧址看到,一堆锈迹斑斑的生产设备被遗弃在路边,几面还未推倒的墙壁已千疮百孔。“据说很快就会拆完的。”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在路的对面,已经找不到当初陶瓷厂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快建到十层的房地产项目。作为全镇拥有陶瓷企业**多的罗南村,过去曾有的陶瓷企业几乎全转移出去了。

  “铁腕整治”始于2007年。在那一年,南庄决定以“壮士断腕”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那年底,镇里设立了包括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在内的“陶瓷产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大规模陶瓷企业升级外迁工作拉开序幕。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高峰时期,陶瓷产业给这里带来了近70%的税收。据估算,陶瓷企业的关停和外迁,将使南庄失去75亿元的工业产值和近2亿元的税收。

  有人将这次陶瓷产业转移形容为“提刀剁脚”的变革,脚一疼,手就下不去。不仅干部于心不忍,企业也颇多怨言。有熟悉陶瓷行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一条几千万元的生产线拆下来能保留20%的价值已经相当不错,何况还要企业背井离乡,大动周折地迁往外地。

  “当时不少企业都是经过与政府多次博弈后才签了关停承诺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陶瓷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甚至有企业选择 “死扛”,成为“钉子户”。

  “那时经常都能在路边看到拆迁队在厂房里敲打的声音。”老梁说,到处都在拆。

  **终,原计划留下18家陶瓷企业的南庄只留下了13家。这13家企业都达到了广东省清洁生产标准。在南庄强辉陶瓷,记者看到“清洁生产”的标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在2003年就投入一千多万元进行窑炉改造,2005年实现清洁生产。没想到这成为其留在南庄的一张通行证。

  其他60多家企业则先后外迁至四川、江西、湖北等各个地方。陶瓷企业减少后,环境相应得到改善。据佛山市环保局方面透露,南庄镇2009年空气中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值比2003年下降了一半。

  后陶瓷企业时代的南庄突围

  陶瓷企业都转移出去了,传统支柱产业走到尽头。然而,让外界担心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似乎并没有来。3年里,南庄的GDP不但没有急转直下,反而继续保持稳步向上态势。据南庄镇提供的数据,2006年其GDP为62.3亿元,2009年已经超过100亿元。

  南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成建对此表示“很正常”。他分析说,**终留下来的13家企业都是**,具有很高的产值;另外,这几年又聚集了不少二次加工的私抛厂 (砖坯抛光厂),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有企业外迁造成的损失。

  不过,南庄镇的雄心不止于此。

  在产业转移升级的过程中,南庄镇提出产业“优二进三”战略和城市化发展战略。即优化提升支柱产业陶瓷制造业,重点发展以陶瓷物流、会展、研发、总部、旅游、文化、中介等为主的现代陶瓷服务业,以及高新陶瓷、特种陶瓷、航天陶瓷等高端陶瓷制造业。

  然而,有分析认为,南庄镇在以陶瓷为主的第二产业“优化”上面并不明显,保留下来的企业虽然在清洁生产上面有突破,但是在生产工艺提高、自主创新等方面并无较大进展。

  期间,南庄还腾出了近万亩土地,打造“中国陶瓷机械电子装备基地”项目,以期进一步做大陶瓷机械制造业。但是由于南庄陶瓷企业大量搬迁以及陶机企业缺乏扎堆的内在动力,“建陶**镇”谋变“陶机重镇”的愿景并没有实现。

  南庄又想到了发展新兴产业。在2010年10月底出台的 《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规划了南庄镇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园、LED产业园和新材料及生物能源产业园三大园区。任 国升表示,目前产业园还在同多家公司洽谈中。而让外界人士担心的是,南庄在新能源汽车、LED等方面均无产业基础,在各地兴起的新能源、LED热中,南庄 缺乏竞争优势。

  在第三产业方面,南庄提出发展以陶瓷总部经济为主的物流、会展等服务业。任国平介绍说,现在已经有150多家陶瓷企业的总部在南庄。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佛山是陶瓷的文化中心,有很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这种环境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但是同样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现在不少落户的总部只算得上是设在佛山的营销 办事处,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总部功能。而没有制造业做支撑的总部经济,总让人感觉不踏实。“从现在看来,我觉得佛山总部经济的预期目标并没有达到,佛山目 前更重要的是对第二产业的提升,而不是转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表示。

  企业现状

  佛山陶瓷企业转移后遗症:水土不服重复建设成困局

  每经记者 郭荣村 发自佛山

  佛山市圣陶坊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陶坊)董事长毛靖华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公司 “起死回生”。这家有着10年历史,被称为中国仿古砖“四大品牌”之一的公司,刚在经销商大会上豪言“2011布局中国”后,便在2010年12月中旬轰然倒塌。

  “造成企业倒闭的原因有很多,但产业转移重伤了元气也是重要因素。”2011年1月10日,一位熟悉圣陶坊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佛山陶瓷转移的后遗症已经越来越明显,水土不服、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一系列问题正在考验着从佛山走出去的、遍布全国的陶瓷企业。

  水土不服成大碍

  或许在一开始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中,圣陶坊已经意识到远迁外地将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变革。也因此,圣陶坊多次拒绝搬迁,以至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钉子户”。

  对于众多外迁的佛山陶瓷企业来说,远迁外地**面对的就是水土不服的问题。“企业搬迁后会遇到多种困难,文化背景不同,水电交通不配套等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较早主动外迁扩张的陶瓷大鳄新中源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企业在外迁中一直很顺利,没有遇到过什么问题。然而,一位不愿具名的陶瓷界人士则向记者透露,新中源早年在四川夹江的生产基地同样遭遇过水土不服的问题,新中源在佛山的模式无法复制到夹江,使其“多品牌策略、营销代理制和面向全国市场”的模式受阻。

  而一次性拿地超过3000亩的顺成陶瓷在湖南临湘的投资项目——临湘兆邦陶瓷也在去年11月传出回迁广东的消息。虽然**后证实只是回迁部分仿古砖的生产线,但企业在当地遭遇的运输困难、政府承诺不能兑现,乃至征地难题等也在困扰着企业。

  “近年来,由于工作原因接触不少政府的建陶产业招商,到访过不少新兴建陶产区,对不少地区的软环境真是不敢恭维。不少佛山陶瓷企业在外省被搞得焦头烂额,时有听说。”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在一篇名为 《有感于临湘兆邦陶瓷回迁广东》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有分析认为,虽然中西部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都较沿海便宜,但是适合营商的软环境却没有形成,基本的硬件设施也不完善,使得企业发展面对诸多困难。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佛山陶瓷企业远迁中西部地区的数量已呈减少趋势。更多外迁企业选择把工厂安在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广东清远、肇庆或者是广西。尹虹也表示,目前佛山陶瓷转移的目的地缩小至广东或者周边。

  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政府只想着把企业招进来,至于产能会不会过剩,他就不管了。”上述不具名陶瓷界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资料显示,2007年建筑陶瓷砖产量为50亿平方米,2008年达到55亿平方米,2009年则突破68亿平方米,2010年料突破70亿平方米。而国内实际年需求量只有大约40亿平方米。

  另据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近日对全国1084家规模以上陶瓷砖制造企业的数据统计,2010年前11个月陶瓷砖总产量73.6246亿平方米,比2009年同期增长21.5%。估计2010年全年的总产量将接近80亿平方米,占全球总产量的64%左右。

  产能过剩的背后,企业外迁导致的盲目扩张是重要推手。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上马了陶瓷生产线,除佛山、淄博、夹江、晋江等传统陶瓷产区外,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辽宁等地新兴产区不断涌现。自佛山提出陶瓷转移调整以来,3年时间佛山陶瓷企业在全国各地投资超过300亿元,占地4万多亩。

  值得注意的是,江西高安明确表示 “打造中国建陶瓷企业业**大集群基地”,从2007年创建以来,一共引进了56家企业在基地落户。其中投资上亿元企业有16家,5亿元以上企业8家,投资总额达120.5亿元。仅高安一地去年一年就新增生产线60余条。甚至有人指出,高安已经对佛山的陶瓷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

  全国在去年究竟新增了多少产能,目前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有分析认为,如果不是去年下半年各地掀起的拉闸限电潮,限制了部分产能,整个产业的产能过剩肯定更加严重。

  但是这些过剩产能已经导致企业大打价格战。东鹏瓷砖和西门子甚至联合推出了“购买东鹏瓷砖产品,加1元换购西门子家电冰箱”的优惠活动。2010年下半年,陶瓷企业经历了比金融危机时候还严重的“极寒”。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政府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转移,转移之后如何让企业健康成长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环境污染引人忧虑

  除了企业和产业自身的发展,搬出去的企业又在重复佛山时的环境污染老路。

  “我走过湖南、河南等很多产业基地,他们的排放标准并不比佛山好多少。”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煤气比天然气的价格要低,而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仍然在使用煤气,生产条件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这意味着,因污染环境而搬迁的企业,仍然在继续污染环境。据陈帆透露,有丰富天然气资源的四川夹江陶瓷基地,目前还有大约一半的企业在使用煤气。

  江西高安基地目前已经开始了针对陶瓷企业的环境整治。2010年6月,高安市下发了《高安市陶瓷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重点对陶瓷企业的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建设和规范运行排放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

  而据一位在高安工作的陶瓷业人士透露,目前基地的空气质量已经没有原来好了。因为“即使每个企业都达标,但是密度太大,仍然会影响到环境。”

  记者观察

  佛山“腾笼换鸟”初捷经济增长何以脱“陶”

  每经记者 郭荣村 发自佛山

  2011年元旦假期刚过,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便率团走访了位于清远市的佛山(清新)产业转移园。这个佛山产业转移**大的接收地目前已经吸纳了388家企业入驻,总投资金额超过540亿元。

  在广东省双转移的步伐中,佛山市无疑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从2007年至今,有“南国陶都”之称的佛山外迁了300多家陶瓷企业中的200多家,腾笼换鸟成果显著。不过,目前佛山市的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依靠传统的制造业,升级之路漫长而艰辛。

  2010年前三季度,佛山GDP达4104亿元,增长率为13.6%,在珠三角地区排名第二。而根据佛山市发改局的预计,2010年GDP增长有望超过年初12%的预期目标,达到14%。在佛山市力推产业转移升级、大量企业外迁的第3年,它仍然交上了漂亮的成绩单。

  佛山产业转移**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据统计,佛山目前已关停整治、转移了污染大、能耗高的企业1200多家,基本完成对陶瓷、纺织、有色金属、玻璃等传统行业的整治。在这次的腾笼换鸟过程中,腾出来的是多达十万亩的土地,换回来了光电显示、LED和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仅如此,从2006年到2009年,佛山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7.3%,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任务。

  然而,即便取得这么多成绩,佛山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启动产业转移升级3年后的2010年7月,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仍然用“三个 难以为继”概括了当前的困境: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已经难以为继;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 争中已经难以为继;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外延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能源、土地等资源制约日益突出和环境容量接近极限的情况下已经难以为继。

  在2010年11月份佛山市召开的第三季度经济分析会上,前三季度,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787.96亿元,增长22.2%。其中,传统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13.92亿元,增长24.6%,占到总量的60%,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新兴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却要强行外迁传统产业的做法也引来很大争议。虽然当地政府一再强调佛山不会舍弃陶瓷产业,但在一系列发展规划出台后,业界仍然担心,陶瓷制造业**终会成为一个弃儿。

  佛山陶瓷产业**集中的禅城区于2010年12月初发布了 “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其中关于陶瓷产业的部分,禅城区表示要打造“石湾千年陶都”。但是,这却被外界理解为佛山去陶瓷化的一个信号。因为“千年陶都”只是一个名胜旅游区的概念规划,并没有实质提到陶瓷制造业。而陶瓷制造业一直以来都在禅城区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一方面经济增长依然无法摆脱传统的制造业,另一方面,政府又用铁腕手段推动企业外迁。有人担心,这种没有依托的转型或许难以长久支撑。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佛山的产业转移升级在珠三角地区是做得比较突出的,但是这种由政府推动的“一刀切”转移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要求来做,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

  丁力还认为,相比佛山,服务类企业更愿意留在广州,而佛山要打造物流业,也需要依托广州的机场、港口等平台。

  佛山能否真正转型成功,目前没有清晰的答案。

站内搜索

产品分类

联系信息

联系人 梁先生 
座机电话 400-6826-126 
联系地址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工业园区 
其它联系 网页留言
扫一扫试试

关闭

佛山嘉特耐陶瓷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工业园区 技术支持:成都九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