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

企业商铺

新闻动态

山摇地动共危难--奋战在抗灾一线的德阳日报新闻人

发布日期:2011-03-17 18:55:37 755

  陈昆,是新闻部的年轻记者。12日晚,他冒着余震不断、情况不明的危险,赶往重灾区绵竹汉旺镇,成为地震后首批进入汉旺的新闻记者之一。13日凌晨,他写完**篇汉旺灾区地震的稿件后,又不顾疲劳,申请前往受灾**重的绵竹采访。14日,得知部队陆续向因为道路阻断成为孤岛的清平、天池等乡镇,他决定跟随部队,深入山区,了解山区灾情。当天,他和另一名同事,跟随部队沿着河道挺进,此时余震不断,山体不断滑坡,飞石不时落下,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从这里,他发回来**危险地区的稿件,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生存的希望。第二天,他行走的地方已经全部被泥石流掩埋。从12日到25日,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坚持前往重灾区绵竹采访,发回灾区**新的报道,每天的写稿量在3000字左右,**多的时候,一天要写4、5千字。

  他对记者说:“超负荷的工作没有压垮我,支撑我的,是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家人的支持。”得知前往灾区采访,妻子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来一个电话。她说,要确定他的位置,真的发生意外,她可以来找他。地震发生后,妻子每天24小时在单位工作,刚刚2岁半的女儿只能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家人给了他**大的支持。父亲主动申请当了一名志愿者,在前往途中,却不幸被车撞伤,怕陈昆担心,父亲没有告诉他。22日,是父亲60岁的生日,那一天的采访忙得他甚至没有时间给父亲打个电话祝福生日。事后父亲告诉他:“忠孝不能两全,多为灾区做点事情,比什么祝福都好。”

  说着说着,坐在记者面前的陈昆眼圈红了。

  陈昆说,灾区发生的一切,让他痛彻心扉,也成为他忘我工作的**大动力。在灾区采访中,他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更感受到了亲请的温暖,看见了人性的光芒,也让他真正明白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和意义,也让他完成了生命中**沉重的一次采访。

  副总编云海明告诉记者,陈昆由于表现突出,**近被批准火线入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钟正林老家在仕邡红白镇,震灾中他的一位亲戚罹难,但他仍然坚持工作,没有回家探望。记者曾征是人们所说的“80后”,这位女孩子的新婚丈夫是名现役军人,在汶川参加抗震救灾,自从部队遇上泥石流后便音信全无。曾征悄悄抹泪后,又继续坚持采访。

  灾情发生以后,合署办公的临时编辑部24小时连轴转,没有截稿时间,不管分内分外,面对频繁发生的余震,新闻人处变不惊,编辑和写稿正常进行,有晃动时冲出卷帘门,几分钟后回来继续工作。

  饿了一碗方便面,困了在临时搭建的雨棚下合衣而卧。

  罗漫是晚报版记者,爱人尹荐是德阳日报发行部主任,把孩子安顿好以后,夫妻俩就一头扎入了繁忙的采访和发行工作中去。

  5月15日,罗漫和同事程果登上救援直升机,参与大营救现场报道,成为和中央电视台一起首批进入清平、天池重灾区的媒体记者。他俩不仅获取了大量的一线素材,而且带回"鸡毛信",使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掌握了天池集团炸药库因地震造成整体倒塌出现危情的重要灾情信息。次日,以《靠近你 温暖你--本报记者全程跟踪直升机挺进绵竹重灾山区》为题整版推出,大幅图片配发现场抢险文字,全景式报道及时地反馈了争分夺秒的抢险动态和绵远河上游堰塞湖的灾情信息。

  灾情变化,生命悠关。由于地震,清平乡境内两座山被撞成一座山,两山之间的一条河形成了一个堰塞湖,悬湖的存在构成了巨大的防汛隐患,水利专家组成“赶死队”前往踏勘,记者张嵘主动请缨,一同前往。小木岭矿区震后数日与外界隔绝,他也随空降师前往亲历陆空大营救。

  地动山摇共赴危难!在二十多天的非常日子里,德阳日报新闻人同380万德阳人血脉相连,在非常时期里向党政府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站内搜索

联系信息

联系人 侯先生 
手机号码 130880***** 点击查看 
座机电话 13088013160 
联系地址 成都市龙潭寺工业区成致路48号 
其它联系 网页留言
扫一扫试试

关闭

成都吉鑫门业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市龙潭寺工业区成致路48号 技术支持:成都九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