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品演员蔡明的表演小品的《梦幻家园》中,新建楼盘漏水不仅到了能养鱼的地步,售楼处甚至还漏成了“水帘洞”。喜剧小品当然有它夸张的一面,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房地产开发商对
防水的不重视,楼盘漏水多年来一直是房屋质量投诉的热点。
郭先生购买的连体别墅装修时,发现房子多处漏水,郭先生怀疑是开发商交房时没有做防水测试。
张先生近期一直忙着重新安装
地板,这已经是他自装修以来第三次安装地板了。在供暖季刚开始的时候,他发现地板被泡,物业说是供暖试水的时候漏的水跑过来的,他只好把地板拆了重装。在供暖季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发现地板又翘了起来,物业过来查了半天也没找出故障来,一个工程人员私底下告诉他漏水的原因就是暖井没有作防水,他们家地势又低,一旦暖井管线发生渗漏,他们家必定遭殃。这次虽然地板重新装上了,但他生怕供暖季再来临时会重蹈覆辙。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建筑质量投诉呈上涨趋势,而在上涨的建筑质量投诉中,房屋漏水就占了质量投诉的七八成,房屋建筑渗漏是建筑工程中一项普遍存在的质量通病。据一份调查报告统计,房屋渗漏的原因各方面所占质量的比例分别为:材料20%、设计26%、施工48%、管理6%。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筑工程领域出现了全国性房屋渗漏严重的局面。建设部曾在一年内发出两个通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才及时扭转了这一局面。在此之后,全国各地对房屋的渗漏治理不同程度地做了不少工作,但成效差异较大。
目前假冒伪劣防水材料横行市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某权威防水材料质检机构的报告显示,2007年抽检的38个各地在建住宅小区,防水材料的平均合格率仅为35.9%,其中
沥青类
防水卷材的合格率为39.4%。又据调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大的防水卷材集散地销售达到国家标准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正品)所占比例还达不到25%,也就是说,住宅小区工程中使用的防水材料有60~75%是不合格的。这足以说明,住宅建筑的渗漏隐患已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终受害者将是广大用户和购房者。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措施未能到位。1991年以来,国家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法规与文件。但是,这些法规文件因宣传贯彻不力,认真执行者甚少,较多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缺乏监督机制,导致材料、设计、施工、建设等单位都存在管理上出现漏洞或不负责任以及腐败行为的问题。
假冒伪劣材料猖獗。据近三年统计,全国各类
新型防水材料的产量占总量的比例增长了7~8个百分点,已接近40%。但防水材料市场的基本状况仍处于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的局面,且有进一步蔓延之势。伪劣产品以比正规产品低60%以上的价格倾销,市场占有率很大,使正规的大中型企业难以为继,新型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受到的冲击**大。国内**防水公司东方雨虹由于坚持产品质量,甚至不得不以牺牲市场为代价,失去了很多市场份额。
防水设计软弱无力。防水层的选材本该由设计人员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然而,不少设计人员却不熟悉防水材料的品质,往往被一些不良行为供应商的虚假宣传所误导或蒙骗,不自觉地选用了伪劣产品。假若这种情况还算是失误的话,那么,设计人员受开发商干预过多,**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责,将选材这一项**为关键的职责让给建设单位去决定,建设单位或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多数认同伪劣产品并恶意压价,以低价购进,设计人员只能听之任之。
施工质量难以提高。假冒伪劣防水材料泛滥,紧跟着的是将防水工程造价压得很低,使正规的防水专业施工公司难以中标,迫使工程落到一些无资质有挂靠关系的低素质包工队手中。这些包工队通过大力攻“关”,中标之后就大肆偷工减料,粗放作业,一旦发生渗漏,则用几桶
涂料修修补补就应付了事,这种状况,对提高施工质量要求只是一句空话。
建设单位的行为不规范。经分析,防水工程质量出现以上恶性循环和防水行业面临危机的根源,在于建设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商主导了市场。建设单位行为不规范成为影响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防水工程招投标中的“黑白合同”问题突出,或实施无底价竞标,或在招标书中恶意压价(其中包括预算定额订得过低因素),有的防水工程不实行招标以及一些设计单位不坚持原则等等,导致假冒伪劣防水材料和冒牌落后的防水施工队得以进入工程。
实践表明,工程一旦发生渗漏,治理费用及经济损失的代价是十分昂贵的,特别是墙面工程和地下工程,仅治理费用一项可达原防水费用的5~10倍。据介绍,国内某**开发商用于楼盘漏水的维修费用达到3个亿。因此,为了保障购房者的利益和减少渗漏带来的经济损失,广大房地产开发商应对防水问题进行重视,使用质量过硬的防水产品,规范防水工程市场,保证施工质量,让老百姓和房屋渗漏说再见。(吴林)